山西品牌要做大做強,必須走出去,充分借鑒一切先進的營銷手段。不僅如此,還要改變多年來知名度和美譽度缺失的現狀,從營銷產品轉向營銷品牌,學好、用好傳統商業文化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傻大黑粗”的形象,將品牌有力植根于文化。好在,在政府主導下,不少企業已經嘗試走出去、做起來,我們相信,山西品牌定能大放異彩。
1 傳統文化帶動品牌發展
“‘山西品牌中華行’系列活動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引導和支持山西品牌走出去的舉措還是應該非?隙ǖ,山西品牌走出娘子關可喜可賀,政府行為主導值得稱道。”劉建生教授首先肯定了此次活動的重要性,但他也同時提出,不可否認的是,山西品牌的現狀還不容樂觀,正是因為如此,山西品牌才更要走出去。“2006年,山西的中國名牌產品有9家;2008年,達到了29家,但此時全國的馳名商標總數已有1164家,山西僅占2.5%,和全國其他地方相比,名牌產品的數量仍比較少,政府投資的力度也明顯不夠。”由于之前曾對山西品牌的發展進行過專題研究,劉建生教授對一系列數據記憶十分清晰。他分析其原因認為,恰恰是我們的企業把賣商品等同于打品牌,等同于賣物質消費,“娘子關”意識比較濃厚,重生產、輕品牌、陳規舊習多,市場意識缺位,滿足、將就程度高。
他認為,盡管品牌是無形的,但價值卻是可以量化的。“由于以資本為紐帶的現代企業模式沒有形成,當市場出現重大變化時,企業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他建議,企業要從理念上打破過去認識上存在的一些誤區,做到誠實守信,培育知名度這一無形資產。
他表示,任何產品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品牌卻有永恒持久的魅力。這就要求企業學會塑造品牌,提高產品認知度,從營銷產品轉向營銷品牌,從賣物質轉向賣文化,從賣推銷轉向賣策劃。政府要有打造名牌的政策,關鍵是建立長效機制,確定重點發展和培育的企業,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政府還應鼓勵差異化品牌發展,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大力度保護地方品牌發展,尤其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
山西品牌走到外面去,既要推薦自己,也要學習他人所長,建立自己的品牌可信度,為品牌營造個性和良好的社會形象。劉建生表示,只要山西企業用好傳統商業文化這筆精神財富,把品牌當成自身生存發展的戰略,政府也要統一認識,實施品牌戰略為主導,帶動品牌發展,山西品牌的潛力還是深厚的,未來也是非常光明的。
2 構建山西品牌發展的集群模式
容和平認為,“山西品牌中華行”是推廣山西品牌的一種新形式,它為山西的名優特產品走向全國提供了一個平臺和載體,從前期的效果看,應該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當前,山西的企業普遍存在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品牌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弱,在這樣的前提下,通過舉辦和組織推廣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大大提升山西整體品牌的競爭力,有利于山西經濟轉型,也就是從山西制造走向山西創造。“應該說,這是山西近年來由對內開放轉向對外開放的一個很好的做法。”他說。
山西有很多好的產品,但往往賣不出去,究其主要原因,容和平表示還是沒有形成產業的集群化,“品牌分散,各自為戰的現象較突出。”他說,很多在國內叫得很響的品牌,都是有一定的產業集群效應,如浙江的“義烏模式”就很有代表性。因此,通過組織一批有代表性的山西品牌走出去,在外面建立形象店、旗艦店,將有利于培育山西品牌的集群效應,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集群效應和集群模式的構成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企業則應該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只有形成了集群,品牌才有長遠的生命力。”容和平隨之分析。他說,隨著市場進入網絡營銷時代,品牌的推廣也必須營造完善的市場網絡,過去那種派人出去推銷的模式已經過時。因此,山西品牌通過開中心店、旗艦店,并進行統一設計和統一管理的方式,會給消費者帶來強烈的品牌專業認知。而政府在優化市場環境的基礎上,選擇北京這樣有影響力、有輻射性的地方做山西品牌推廣的試驗區,堅持不懈地進行推廣,其他地方自然也會有認可度,下一步跟進,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容和平強調,在品牌推廣的過程中,要有“推廣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理念,還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需求,適當做一些改良,因為,只要是品質好的商品,就會突破地域限制,進而被所有消費者接受。
3 小品牌也要做大宣傳
作為一名山西人,李明明對于山西品牌如何做大做強的思考沒有停止過。他認為,山西品牌要想真正走出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品牌?簡單地說,產品被消費者認可、消費者買賬了,那說明就有了品牌。
長期以來,山西的很多企業走不出去,有的是資金不夠,有的是營銷模式有問題,還有的是缺乏相應的人才,但歸根結底,還是對產品的推廣不夠所致。李明明表示,不論品牌大小、地域大小,一定要進行大規模的產品宣傳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絕不單是在報紙、廣播、電視上做鋪天蓋地的廣告,借助新媒體進行推廣和營銷也是不錯的選擇,成本還不高,這也是最笨的辦法,但的確有效。”
對于山西一些中小企業的現狀,李明明認為,一些企業負責人對宣傳有著天然的抵觸心理,認為宣傳就要花錢,等企業掙了錢再宣傳也不遲,對如何使用新媒體更是一知半解,這就無形中為品牌的樹立和推廣設置了障礙。實際上,山西的很多名優特產品品質都很好,但就是因為不重視營銷推廣,導致企業發展出現了瓶頸。
他建議,從市場因素來看,山西品牌只要能精確定位,改變過去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善加宣傳,走出山西并不難。“山西唯思可達是一家產品品質很好的企業,專門做酸棗汁飲料,多年來一直難以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康師傅最近同樣推出了一款酸棗汁飲料,卻很快被國內市場接受,靠的就是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李明明認為,山西的品牌、企業要多向國內優秀的品牌和企業學習,著重學習這些企業塑造品牌的能力,學習他們推廣大眾化產品的市場定位,學習他們重視企業發展專門人才的儲備,當然,這一切都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否則一切都是零。“‘山西品牌中華行’活動以及山西名優特產品北京展銷中心的運營對于山西品牌走向全國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建議今后所有的名優特產品展示店能夠和當地的業態結合起來,將山西品牌做大做強。”李明明表達了自己對于山西品牌自強的期望。
4 品牌的打造必須植根于文化
作為一個在外求學的山西人,每當聽到別人說“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的時候,侯澤明都會感到非常自豪。的確,山西并不是疆域意義上的大省,也不是人口意義上的大省,更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大省,但毫無疑問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它文化意義上的大省地位。
然而,文化底蘊的深厚并不直接帶來高的知名度,合理的宣傳是非常必要的。侯澤明說自己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和外省的人談起山西美食時,他們一定會提到山西的面食,但要問他山西有哪些面食,大多數人的回答都只有刀削面。要是再進一步問他還知道哪些特產?答案大概就只有醋和汾酒了。“作為山西人我們知道,山西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絕不僅只有刀削面、醋和汾酒,它們只不過是最有代表性的幾種產品而已。”侯澤明覺得,這樣的體會并不僅發生在有關飲食文化的討論中,它在山西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現。而這樣的經歷也絕對不只發生在他自己個人的身上,很多的山西人或多或少都一定會有類似的體會。
毋庸諱言,山西之外的人們對于山西文化知之甚少。“山西文化在國內乃至整個世界的知名度,還遠遠不能與五千年文化賦予它的高度相匹配,而這也恰恰表明我們對于山西文化的宣傳還做得遠遠不夠。”侯澤明表示。
侯澤明認為,“山西品牌中華行”系列活動是省內相關部門聯合舉辦的旨在向全國推廣山西好產品、好特產,提升山西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的活動。“這次活動是山西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嘗試,它對山西文化的宣傳必將產生良好的效果。”他表示,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今天,品牌的打造必須植根于文化,這也是充分利用山西深厚文化底蘊這一優勢的明智之舉。他堅信,通過所有山西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具有深厚底蘊的山西文化必將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異彩。
轉自山西晚報:http://wbnews.sxrb.com/news/sx/1907827.html